2016-5-23(周一)上午9:30 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18浏览次数:703

讲座题目: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研究

主讲人:葛体达 研究员

主持人:周旭辉 教授

开始时间:2016-5-23(周一)上午9:30

讲座地址:闵行校区资环楼435会议室

主办单位:beat365 科技处

报告人简介:葛体达博士,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土壤碳氮循环与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攻土壤有机碳、氮的微生物转化过程及其机理,重点围绕农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的微生物机理及调控技术开展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Plant and Soil,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40余篇。

报告摘要:我国面临极大的CO2减排压力,增加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是重要的CO2减排机制之一。IPCC在1995年和2007年的报告中,两次提到稻田生态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碳汇,可能是消纳“未知碳”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土壤固碳是把“双刃剑”,有时甚至是陷阱。因为土壤有机碳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而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却可年复一年,那么稻田的综合温室效应究竟如何?土壤固碳是否必然会引起CH4排放量的增加?稻田增碳与温室气体减排能否实现共轭双赢作用?因此,本报告围绕稻田土壤是否存在持续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以及如何解决稻田土壤固碳与甲烷排放的矛盾这两个关键科学问题,综合利用碳同位素、分子生物学技术,从①稻田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是否可支撑其长期固碳;②与旱地土壤相比,稻田土壤长期干-湿交替的独特的物理-生物条件是否更有利于其固碳;③稻田土壤是否还存在其他特别的固碳途径,这三方面来阐述稻田土壤持续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该报告还探讨了稻田固碳与甲烷减排矛盾与协调机制,提出了稻草的“就地还田”和“易地还土”可能是实现固碳与减排共轭双赢作用的有效措施之一。最后,对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展望。
XML 地图